88彩
热点资讯
88彩介绍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1952年朝鲜,九名战士被困坑道16小时,通信员反常埋天线成功通话
1952年朝鲜,九名战士被困坑道16小时,通信员反常埋天线成功通话

发布日期:2025-08-02 11:00    点击次数:51

「报告首长,坑道里埋天线真能通话!」

1952年朝鲜战场,九名志愿军战士被困坑道16小时生死未卜,通信员把天线埋进土里竟然救了全班。

这个反常现象连美国专家都解释不了,军委紧急求助一位刚从海滨调到塞外的电子学博士。

01

1952年5月,朝鲜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在三八线附近,双方构筑了绵延数百公里的防线。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每天向志愿军阵地倾泻数万发炮弹。

5月24日凌晨,朝鲜铁原西北190.8高地的坑道内,九名志愿军战士从昨天下午2点到今天早上6点,整整16个小时。

坑道外,美军第45师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每一次爆炸都让坑道震颤,头顶的泥土簌簌往下掉。班长李德胜紧紧握着手中的冲锋枪,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枪托上。

「班长,咱们的人什么时候来救咱们?」二十岁的小战士王铁柱蹲在角落里,声音有些颤抖。

李德胜没有回答。他知道,外面的炮火这么密集,上级很可能以为坑道里已经没有活人了。

通信员徐福才抱着那台15公斤重的步谈机,脸上满是焦虑。这台苏制А-7电台在开阔地带能通8公里,在坑道里连800米都传不出去。他已经尝试了无数次,每次打开电台,听到的都是刺耳的杂音。

「再试试吧。」李德胜拍拍徐福才的肩膀。

徐福才点点头,重新调试电台。他把天线拉到最长,举过头顶,对着坑道口的方向。依然是杂音。

外面的爆炸声越来越密集。透过坑道口,可以看到不时有火光闪过。

「班长,要不我冲出去,把消息传给团部?」副班长刘建国主动请战。

「不行!」李德胜断然拒绝,「外面火力太猛,出去就是送死。」

徐福才停下手,盯着这根细长的天线。外面炮声隆隆,坑道里死寂一片。他想起在通信训练时,教官说过天线越高信号越好。可现在...要不试试反着来?

他二话不说,开始把天线往坑道的地面上埋。其他战士看着他的动作,都觉得不可思议。

「老徐,你这是干什么?天线埋地下怎么可能有信号?」王铁柱疑惑地问。

「死马当活马医。」徐福才一边挖坑一边说,「反正举高了也没用,埋地下试试。」

他用刺刀在坑道地面挖了一个30厘米深的小坑,然后把天线的一半埋了进去,另一半沿着坑道壁展开。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徐福才重新调试电台。

「喂喂,团指挥所,团指挥所,我是三营七连一班,请回答。」

电台里传来的依然是杂音。徐福才没有放弃,继续调整方位。

「喂,团指挥所...」

突然,电台里传来了清晰的人声:「一班,一班,我是团指挥所,听到请回答!」

坑道里九个人同时愣住了。谁也没想到,把天线埋到地下,竟然真的能通话!

「报告团长,一班九人全部安全,坑道坚固,请求火力支援!」李德胜接过话筒,声音激动。

半小时后,志愿军的反击炮火准确地覆盖了美军阵地。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成功突破美军封锁,将被困的九名战士安全救出。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长崔伦听到汇报后,眉头紧锁。作为通信专家,他知道这个现象完全违背了常规的无线电传播理论。

「天线埋在地下怎么可能传输信号?这在理论上说不通啊。」崔伦对着参谋们说道。

「会不会是巧合?」一名参谋试探性地问。

「不可能是巧合。」崔伦摇摇头,「徐福才的操作完全符合标准程序,而且通话质量很清晰。这说明确实有科学原理在起作用。」

崔伦立即下令,让各部队尝试这种"埋地天线"的方法。很快,前线传来报告:多个坑道都成功实现了通信联络。

但是,没有人能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02

5月28日,北京,军委通信兵部。

部长王诤坐在办公桌前,仔细阅读着从朝鲜前线传来的报告。这份标题为《关于坑道通信中"埋地天线"现象的紧急报告》的文件,让这位经验丰富的通信专家也感到困惑。

当时世界上对地下电波传播的研究还很有限,即使是美国贝尔实验室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王诤放下文件,看向坐在对面的技术处长:「老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老张推了推眼镜:「从技术角度看,这个现象确实不符合我们已知的无线电传播理论。按照传统理论,天线应该架设得越高越好,埋在地下的天线不应该有这么好的传输效果。」

「那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国际上对地下电波传播的研究还很有限。苏联有一些相关研究,但都没有实际应用。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老张停顿了一下,「要想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一个真正的专家。」

王诤点点头,然后陷入沉思。他知道,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前朝鲜战场的通信保障,更关系到未来我军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够搞清楚其中的科学原理,对我军的战术运用将产生重大影响。

「你心里有合适的人选吗?」王诤问道。

老张想了想:「有一个人,毕德显。他刚从大连工学院调到张家口的军委工程学校。这个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在电磁场理论方面很有造诣。」

王诤眼前一亮。他听说过毕德显的名字。这个人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刚刚放弃了大连的优越条件,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张家口工作,说明他的觉悟也很高。

「那就请他来解决这个问题。」王诤当即决定,「给张家口发电报,请毕德显同志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科学原理。」

同一天下午,一份标着"紧急"的电报从北京发往张家口。

03

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毕德显正在他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埋头修改《电磁场理论》的教学大纲。这个40多岁的山东人,半年前刚刚从海滨城市大连来到这个塞外军校。

是当时中国少数几个真正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专家。在美国7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电磁场理论。他曾在贝尔实验室参观学习,见过美国最先进的雷达设备。

办公室里只有一张从日军营房搬来的木桌,两把椅子还是从废品堆里捡的,一个书架。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桌上摆着几本厚厚的英文专业书籍。与大连工学院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寒酸。

但毕德显对此毫无怨言。他清楚地记得,当组织决定将大连工学院电讯系整体调往张家口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抵触情绪。毕德显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收拾行装,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了这里。

「毕主任,军委来电报了!」秘书小李匆匆跑进办公室。

毕德显接过电报,快速浏览了一遍。电报的内容让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朝鲜前线遇到通信难题,"埋地天线"现象需要理论解释,请火速研究。

「小李,你去通知一下,今天下午的课暂停。」毕德显站起身,「另外,帮我到图书馆借一些电磁场传播和天线理论方面的资料。」

「是!」小李转身离开。

毕德显重新坐下,脑子里开始快速回忆相关的理论知识。埋地天线的传播机理...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研究,但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没有实际应用。

他拿出纸笔,开始列出需要考虑的因素:土壤的介电常数、电导率、天线的埋设深度、工作频率、电波的传播路径...

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而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当天晚上,毕德显的办公室一直亮着灯。他翻阅着各种资料,在纸上演算着复杂的公式。妻子来叫他回家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了。

「前线的同志们还在等着答案,我不能休息。」毕德显对妻子说道。

04

5月29日清晨,毕德显已经在办公室里坐了整整一夜。桌子上散落着十几页密密麻麻的计算稿纸,墙角的垃圾桶里装满了废弃的草稿。

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埋地天线之所以能够传输信号,关键在于电波在土壤中的传播特性。土壤作为一种有损介质,其介电常数和电导率都与空气不同,这会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衰减特性。

「关键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埋地天线的辐射效率最高。」毕德显自言自语道。

他开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确定土壤的电学参数,然后分析不同频率的电波在土壤中的传播特性,最后计算天线的辐射图案和效率。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考虑多个变量,而且很多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所有计算都必须手工完成。

中午时分,小李端着一碗面条走进办公室:「毕主任,您该吃点东西了。」

毕德显头也不抬,继续计算着:「放在那儿吧,我一会儿就吃。」

直到下午三点,那碗面条还是原样摆在桌上。小李看着毕德显疲惫的身影,有些担心:「毕主任,您这样身体受不了的。」

「没关系,年轻时在美国做研究,经常这样熬夜。」毕德显稍微抬起头,「前线的同志们比我们更辛苦,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5月30日,第二天。

毕德显的计算取得了重要进展。他发现,当天线以特定的角度和深度埋设在土壤中时,可以激励出一种特殊的电磁波模式。这种模式在土壤表面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电磁场分布,能够有效地向远距离传播。

「原来如此!」毕德显突然明白了关键所在。

埋地天线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一种"地波传播"。电磁波沿着土壤表面传播,利用土壤的介电特性来减少传播损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这种传播方式甚至比空气中的传播更有效。

但是,要想得出精确的理论公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计算。毕德显继续埋头苦干。

5月31日,第三天。

毕德显终于完成了全部的理论推导。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埋地天线传播理论,包括最佳埋设深度的计算公式、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传播特性分析,以及天线结构的优化方案。

而且,他的理论完全能够解释朝鲜战场上观察到的现象,并且预测了更多的应用可能性。

当天下午,毕德显完成了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关于埋地天线传播机理的理论分析》。这份报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埋地天线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

报告的最后,毕德显写道:「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验证,埋地天线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具有良好的传播特性。建议在前线推广应用,并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进行优化设计。」

05

6月3日,志愿军司令部收到了毕德显的研究报告。通信处长崔伦仔细阅读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验证试验。

试验地点选在铁原附近的一个山谷里。工程师们按照毕德显提供的理论公式,计算出了最佳的天线埋设参数:深度30厘米,与地面成45度角,天线长度为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

第一次试验就获得了成功。埋地天线的通信距离达到了12公里,比普通架空天线的效果还要好。

「太神奇了!」参与试验的工程师们纷纷感叹。

更让人兴奋的是,埋地天线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敌人的侦察机很难发现这种天线,这对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消息传回国内后,军委通信兵部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各部队学习和推广埋地天线技术。同时,毕德显的研究成果被列为军事机密,严格保密。

6月15日,志愿军司令部专门召开了"埋地天线技术总结大会"。会上,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评价了这项技术创新:「这一创举在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军官兵的智慧和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水平。」

参会的各级指挥员都学习了埋地天线的使用方法。从此,这项技术在朝鲜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军的通信保障能力。

在张家口,毕德显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毕同志,感谢您的科学研究,让我们在坑道里也能与上级保持联系。您的理论挽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

毕德显把这封信小心地收藏起来。对他来说,这比任何学术荣誉都更有价值。

06

事实上,毕德显在埋地天线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国际先进水平整整领先了11年。直到1963年,美国的IEEE学报才发表了类似的研究论文。

但毕德显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这项研究。在他看来,这是国防科研工作,理应为国家保密。

三个月后,毕德显在学院里组织了一次内部讲座,向年轻的教员们介绍埋地天线的理论原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科研队伍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需要。」毕德显在讲座中说道,「我们的研究应该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年轻的教员们被毕德显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深深震撼。从那以后,学院里形成了一种崇尚实用性研究的良好风气。

年轻教员李维新在日记中写道:「毕主任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科学报国。他放弃了大连的优越条件,来到艰苦的张家口;放弃了发表论文的学术声誉,选择为国家保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随后的几年里,毕德显继续在天线理论和电磁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电磁场理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

1958年,通信工程学院迁至西安。在新的环境中,毕德显继续他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先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雷达工程专业,建立了第一个信息论研究小组,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07

1973年,在一次接待外宾的宴会上,钱学森向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毕德显的贡献。周总理握着毕德显的手,深情地说:「你为国家的雷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人民应该感谢你!」

那一刻,毕德显想起了195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想起了在张家口简陋办公室里度过的三天三夜,想起了朝鲜战场上那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埋地天线研究早已成为历史。但那种为国分忧、科学报国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毕德显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院士,有的成为了将军,有的成为了我国电子工业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同样的品质:严谨的学术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

1980年,毕德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颁奖典礼上,人们回顾他的学术贡献时,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关于埋地天线的故事。这项研究成果依然被列为机密,不能公开发表。

毕德显对此毫无怨言。在他的心中,能够为国家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最大的荣誉。

1992年1月12日,毕德显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在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参加革命以来,工作做得不多,但得到了组织上的很多关怀和照顾。我感谢组织,感谢同志们,祝学院兴旺发达。」

直到今天,当人们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时,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个叫毕德显的科学家,曾经在三天之内破解了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为前线战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他就像那些埋在地下的天线一样,默默无闻,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或许就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不求名利,只为报国;深埋地下,却能照亮前方。

在中国科学史上,毕德显的名字也许不如一些同时代的科学巨匠那样响亮。但他所代表的那种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报国——却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正如他在1956年建立信息论研究小组时所说的那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研究应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