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5 11:35 点击次数:73
一家连续亏损7年、累计亏光7亿的家具公司,被挂上“ST”退市警告后,竟在4个月内狂拉32个涨停,股价暴涨5倍! 更诡异的是:当股价站上25元历史高点、成交量萎缩至“僵尸级”时,公司突然宣布收购一家“三年承诺盈利6500万”的矿业公司。 而新入主的山东矿业老板,此前已通过5.68元/股的低价拿下控股权,如今账面浮盈超25亿。 面对交易所三次停牌警告、散户高位接盘风险,这场精准 timing”的收购,是救命稻草?还是资本棋局中的最后一棒?
ST亚振(原亚振家居)2016年上市,发行价7.79元。 主营业务是高端海派家具,听起来颇有格调,但业绩却一塌糊涂。 上市9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7年,累计亏损超过7亿元,相当于把IPO募资和历年利润全部亏光。 2024年营收仅2.02亿元,净利润再亏1.17亿元,因“营收低于3亿+净利润为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2131万元,中报预亏3200万至3800万元。 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剩343万元,负债率高达62%,流动性几近枯竭。 用股民的话说:“这公司亏得毫无底线!”
2025年5月6日“披星戴帽”当天,ST亚振股价不跌反涨,开启疯狂连板模式:
5月6日至19日:连续10个涨停,累计涨幅62.75%;
4月至7月:股价从4.45元飙升至23.84元,涨幅超410%;
截至7月22日:年内共录得32个涨停,最高触及25.80元,较4月低点暴涨5倍。
反常涨幅引发监管三次出手:6月12日、6月27日、7月16日,交易所强制公司停牌核查。 复牌后股价仍逆势涨停,甚至上演地天板。
股价暴涨的核心动力,源于新实控人吴涛的入场:
4月17日:吴涛以5.68元/股(较市价折价40%)协议受让原控股股东30%股份,耗资4.48亿元;
5月30日:股份过户完成,吴涛正式入主;
6月10日至7月9日:吴涛发起部分要约收购,以同样5.68元/股价格收购21%股份。
这一系列操作后,吴涛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升至50.47%,总成本约7.58亿元。 而截至7月22日,其持股市值已达62.64亿元,浮盈25.6亿元。
吴涛的身份,是这场资本大戏的关键注脚。 他是济南域潇集团实控人,该集团在非洲莫桑比克拥有20余个锆钛矿采矿权,号称“当地最大中资矿产企业”,净资产超100亿元。 入主ST亚振后,市场迅速炒作“矿产注入”预期:
吴涛承诺“协调优质资源赋能上市公司”;
域潇集团曾计划2025年A股上市,时间点与收购ST亚振吻合;
游资将公司标签从“家具股”切换为“稀缺资源股”,吸引跟风盘。
尽管公司公告“12个月内无重组计划”,但股价已被“矿业故事”推至癫狂。
7月31日,ST亚振在股价站上23元高位后,终于抛出收购计划:
标的资产:以现金5544.9万元收购广西锆业51%股权;
承诺业绩:卖方保证广西锆业三年净利润不低于6500万元;
交易疑点:
标的增值率仅3.44%,但未披露历史财务数据;
标的股权已被质押,需解押才能交易;
收购需经股东大会审批,存在流产风险。
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公司股价较吴涛成本价已高出400%,成交量却持续萎缩。 7月22日单日换手率仅0.17%,显示筹码高度集中,散户难以脱手。
面对异常波动,上交所于7月22日罕见采取硬性措施:
通报ST亚振存在“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行为”;
对部分投资者实施“暂停交易”自律监管。
监管压力下,公司多次提示风险:
滚动市盈率为负值,市净率24.34倍,远超家具行业平均1.89倍;
股价涨幅严重偏离上证指数及行业水平。
但市场投机情绪未止。 有散户直言:“这就是赌场逻辑,看谁接到最后一棒! ”
吴涛的资本运作史,为这场戏添了更复杂的注脚。 2022年,他曾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司法拍卖等方式拿下已退市的游久游戏控股权,将其更名为“域潇稀土”,试图借壳回A。 而此次入主ST亚振,被业内视为其矿业资产证券化的“B计划”。
不同的是,游久游戏退市时市值不足5亿元,而ST亚振在暴涨后市值已超60亿元。 对于浮盈25亿的吴涛而言,这场游戏的成本早已收回。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交易所通报、财经媒体公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