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0:46 点击次数:59
越南政府于国庆80周年之际推出了一项颇具象征意义的民生举措:向全国近一亿公民每人发放1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7元)的节日补贴。
这一政策看似金额有限,但其设计逻辑与实施方式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财政约束下寻求政策创新与社会动员的平衡之道。
从发放规模来看,总额约10万亿越南盾的补贴虽仅占越南2024年财政预算的1.8%,却覆盖了全国人口。这种“广覆盖、低标准”的模式,既控制了财政压力,又实现了全民参与的仪式感。
相较于单纯的经济刺激,其更侧重于构建国民与国家发展的情感联结。世界银行评价此举为“低成本、高情感”的治理实践,恰说明其核心价值在于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应。
在技术执行层面,越南采用了多元化的发放渠道:通过VNeID数字身份应用关联银行账户、邮政系统Mobile Money账户或线下现金领取。这种多轨并行的方式既顺应了数字支付趋势,又兼顾了偏远地区居民的获取便利。
尽管系统在8月28日因瞬时访问量过大出现短暂故障,但技术团队的快速响应也体现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
18家主流银行的协同参与,更显示出金融基础设施在政策落地中的关键作用。
从历史语境看,选择在国庆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实施首次全民补贴,具有明显的象征建构意图。
通过将经济政策与纪念八月革命、国家独立的历史叙事相融合,政府巧妙地将物质激励转化为情感动员。
民众无论是用这笔钱购买咖啡、猪肉,还是添置衣物文具,都在消费过程中强化了“国家发展成果共享”的心理体验。
对于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水平的越南而言,这种政策设计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治理智慧:在有限资源下,通过精准的情感投放提升国民认同感。
相较于某些国家盲目攀比补贴金额而导致财政失衡,越南更注重政策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
正如分析所指出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其价值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让每个公民感受到成为国家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种探索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有益参考: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政策创新未必需要巨额投入,关键在于找准社会情感需求与公共资源投放的结合点。
越南的实践表明,适度的象征性激励配合恰当的历史叙事,往往能产生超越经济价值的社会凝聚力。
这种“小而美”的政策设计,或许正是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发展韧性的重要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