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8 04:53 点击次数:92
据央视新闻军事频道7月15日报道,近期,中国陆军第76集团军某部在西部高原的演兵场上,解放军与四足机器人组成的“机器狼群”正展开立体突击。侦察型机器狼率先穿越雷区,背部的4D激光雷达实时生成战场三维地图;紧随其后的火力型机器狼突然卧倒,改装后的191式步枪精准压制300米外的模拟火力点;保障型机器狼则驮着弹药箱,以8公里/小时的速度在60°陡坡上稳健前行。这可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陆军新型作战模式的真实报道。
作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无人装备,“机器狼”的进化史堪称军工逆袭的缩影。在2024年珠海航展的动态演示中,四机编队的机器狼以20毫秒级协同延迟完成爬坡、越障等复杂动作,其4D超广角激光雷达可在2公里范围内构建精度达厘米级的战场模型。与早期“机器狗”相比,新一代机器狼实现三大突破:侦察型配备多光谱摄像头,能穿透烟雾识别热成像目标;火力型集成AI火控系统,百米点射散布仅5厘米;保障型采用混合电驱技术,在-40℃环境下仍能持续工作5小时。
这种模块化设计在实战中展现出惊人效能。在中柬“金龙2024”联演中,侦察狼潜入建筑物实施喷火清剿,火力狼则依托自组网通信对恐怖分子据点进行精准打击,整个过程从侦察到摧毁仅需12秒。其环境适应能力同样令人惊叹:仿生四足结构使其能攀爬1.2米壕沟,防沙尘密封关节可在沙漠中连续运行72小时,在海拔5300米的高原仍保持稳定机动。
画面中还出现了一款形似“保温杯”的单兵无人机。这款不足1公斤的装备,通过35毫米枪挂榴弹发射器即可弹射升空,将打击半径延伸至500米外。模块化设计使其兼具侦察、攻击、运输三重功能:侦察模式下,搭载的红外摄像头可穿透植被识别隐蔽目标;攻击模式可挂载3枚破片手榴弹,对敌方火力点实施“自杀式”打击;运输模式则能为山地部队投送急救包。
在第76集团军的模拟对抗中,配备该无人机的班组侦察效率提升300%,对隐蔽目标的命中率提高65%。其操作门槛极低,士兵通过平板电脑即可完成目标圈定,AI系统自动规划攻击航线。更具突破性的是,这种无人机采用工业化标准部件,单价仅为传统军用无人机的1/10,真正实现了“人手一机”的列装目标。
这种协同作战在实兵演练中达到新高度:穿越机率先突入建筑物实施精准击杀,排爆机器人同步清除爆炸物,机器狼则在地面形成火力封锁。数据链的无缝衔接使侦察、打击、保障环节实现毫秒级响应,行动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
俄乌战场正向世界表明,无人系统正在引发整个战场的变革。毕竟,机器狼顶着模拟RPG攻击仍能保持作战能力,其轻量化陶瓷装甲可抵御7.62毫米步枪弹直射,背部烟雾弹发射器能瞬间制造撤离烟幕。城市反恐场景中,士兵通过VR眼镜操控机器狼进入建筑物,伤亡风险降低70%以上。单兵无人机则赋予基层部队“上帝视角”,彻底打破传统步兵的视野局限。
陆军新大纲将无人机操作列为必修科目,第71集团军某旅编研的2万余字教案库,使无人机飞手培养周期缩短40%。各部队成立的无人机俱乐部,正涌现出一批“懂技术、精操作、能教学”的骨干力量。国产化优势进一步加速普及:机器狼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70%,单台成本仅为美制装备的60%,而单兵无人机的工业化生产使其列装成本大幅降低。
美国陆军还在试验场调试机器狗时,中国的机器狼群已在高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验证作战效能。军事专家预测,到2030年解放军地面作战单元无人化率将超30%,形成“有人-无人混编”的新型战力结构。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装备层面,更在于作战理念的重构——从“钢铁洪流”到“智能狼群”,从“人力密集”到“数据驱动”,中国陆军正在智能化战争的赛道上实现领跑。
上一篇:德约科维奇还能再拿一个大满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