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17:53 点击次数:83
李作鹏在天宝山屡次遭遇剿匪险境,历经四次生死考验,其中两位英勇救援他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最终被追认为烈士。而另一位,则与他结为连理,成为了他的妻子。
步入暮年,李作鹏时常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心中最牵念的便是一位逝去的挚友——115师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刘四喜,他于抗战中英勇捐躯。他在文中倾诉道:“那一刻,我那亲密的战友、同乡离我而去,悲痛之情难以言表,怒火在胸中燃烧。我暗自发誓:务必攻克石寨,为战友、同乡,为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讨回应有的公道。”
上流坊、中流坊、下流坊。李作鹏居于下流坊,而刘四喜的宅邸坐落在中流坊。若将时光倒流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时红军自井冈山挺进,挥师攻打吉安,那壮阔的景象便被誉为“十万工农下吉安”。面对此情此景,乡苏维埃政府迅速发出号召,敦促各村成立赤卫队与少先队。当时年仅15岁的李作鹏,因身材高大,被乡政府委以重任,担任少先队长。刘四喜亦随李作鹏一同加入少先队,继而又携手投身“扩红”运动,成为红军的一员。自此,他们并肩作战,共赴反“围剿”的战场,同历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及后来改编为八路军后的奋斗历程。
刘四喜与李作鹏在红军的大家庭中,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官职也随之迅速攀升。及至抗战爆发,部队更名为八路军,李作鹏遂被擢升为115师司令部的作战科长;而刘四喜亦获提升,担任师政治部直接管辖的政治处主任。两位同乡,职位升迁相仿,携手并进,前程似锦。然而,天宝山剿匪之际,刘四喜为救李作鹏一命,却不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此事需从李作鹏在天宝山剿匪过程中四次险些丧命的经历谈起。
随着1940年8月的尾声临近,115师在鲁南山区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扫荡”。随后,该师的直属部门转移至天宝山区,并计划在此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天宝山区位于平邑县,地形险峻,山脉连绵,道路蜿蜒曲折,树木茂密,为藏匿和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天宝山区被一位名为廉德三的民团首领所控制,其麾下拥有约两百名部下。起初,鉴于115师的强大实力,廉德三同意进行改编,并被任命为游击大队长。此外,115师还派遣了一名指导员协助其队伍的管理工作。
经过改造的天宝山民团,队员们的思想迅速开窍,纷纷站在了我军一方,进步之快令人瞩目。廉德三在山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他那成为“土皇帝”的幻想也随之破灭。然而,正当关键时刻,廉德三不幸被日本特务所诱,一时冲动,便带领部下背叛了我军,占据了天宝山。他们不仅绑架了115师的13名战士,还缴获了他们的武器。最终,这些战士被送至费县县城的日军手中,遭受了残酷的折磨。
天宝山彼侧,廉德三竟突然反戈一击,然而此事李作鹏全然未觉。他依旧如常,携带着两名通讯员,徒步前往天宝山区执行公务。那日,天空湛蓝,仿佛经过洗涤,白云悠然飘荡于高空,三人一踏上征程,便步入了蜿蜒的山路。行至半山腰,却遭遇了叛匪的伏击。数十名匪徒见他们仅有三人,料定逃跑无望,故未急于进攻。他们手持枪械,一边缓缓逼近,一边高声呼喊:“生擒活口,生擒活口!”言罢,便朝三人发起了猛攻。
归根结底,这三位指挥官均在沙场磨砺多年,接受了严苛的训练。面对险境,他们迅速采取行动,边战边退,巧妙地借助山林中的树木和梯田的坎坎,逐级后撤。尽管敌人紧追不舍,终究不敢过分深入,最终只得作罢。如此一来,李作鹏及其同仁三人终是化险为夷。
事后,李作鹏内心震骇不已。试想,那些心急立功的土匪,巴不得将几个活口献给日军以博取主子欢心。若他们意图直接取人性命,一旦靠近便瞄准射击,不死也难免残废。此次他能侥幸逃生,简直是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幸而他们只求活口,否则他早已命丧黄泉。这次天宝山的遭遇,对李作鹏而言是首遭,最终总算是化险为夷。
廉德三与我方间的对立已公然化敌,一场激战似乎在所难免。为捍卫鲁南这片抗战阵地,115师指挥部首先积极号召民众,展开思想动员,同时集结了一支精锐部队,准备对廉德三采取行动。此外,他们特意派遣李作鹏负责处理天宝山一带的事务。
随后,李作鹏着手部署剿匪事宜。他首先调遣了师特务营前往,紧接着又将686团召回,命其在天宝山南部集结待命。同时,师政治部派遣了直属政治处主任刘四喜协助进行群众思想动员工作,并派敌工科科长葛燕章奔赴战场,设法瓦解敌方势力。
战事一触即发,我方队伍率先朝着南大顶山寨发起了猛攻,该山寨下方便是陶峪师部的驻所。南大顶地形险峻异常,三面环以峭壁,仅有东南侧一条斜坡,且设有围墙防御,防守易守难攻。我军在夜间悄无声息地发起突袭,部分战士潜至山腰,借助梯子向寨中敌军开火。其余战士则攀爬至东南角的堡楼之下,利用悬崖作为掩护,将手榴弹投向山顶敌军。然而,敌方占据的地势太过有利,我军首轮攻势便遭遇了强烈抵抗。
战局延至午后,局势依旧未显好转。前线主力的李作鹏,决意再作一搏,遂挑选了十数名胆识过人、投掷手榴弹精准的战士,命他们仅携手榴弹,不携步枪,并将他们编成数个小组,每组三至四人。待火力猛烈之际,各组战士便奋勇向前,直至距敌仅二十余米处,便不断将手榴弹投向墙壁之内。此举使得敌人无处藏身,反击之力亦告衰竭。我方战士遂得以攀爬墙垣,继续深入敌后,发起攻击。
“我计划先行至前方的小山坡,尔后你们分批次跟随,保持距离稳步上山。”话音刚落,他正欲动身,刘四喜却猛地拉住他,急切地说:“我先走一步,你随后跟上。”说罢,刘四喜立刻起身,疾速向前冲去。然而,刚跑出不到五十米,便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他应声倒地,趴在原地不再动弹。此时,卫生员匆忙跑上前去救治,刚刚迈出几步,又是一声“砰”,卫生员不幸中弹,也随之倒在了地上。
目睹眼前这一幕,李作鹏迅速对众人叮嘱:“注意了,敌方狙击手正在严密监视我们,大家务必隐蔽,切勿随意走动,我们暂不宜挪动位置。”刘四喜不幸头部中弹,再也无法起身。这一刻,李作鹏心中涌起一股苦涩之情,这是他在天宝山的第二次险境,他坚信刘四喜的牺牲是为了救他。随后,在李作鹏的指挥下,我军猛烈炮击对面的山头,成功摧毁了围墙,战士们奋勇冲锋,涌入围场,攀上山顶,最终攻克了南大顶。
刘四喜离世后,其骨灰被安置于天宝山一处斜坡之上。李作鹏特地前往墓地,抵达现场后,泪水不禁夺眶而出。随后,该地逐渐扩建成为一座烈士陵园,其中安放着36位在激烈的天宝山战役中英勇捐躯的英灵。在这36位烈士的墓碑上,仅有刘四喜等三位烈士的名字被镌刻,其余则仅以“天宝山战役烈士墓”字样铭记。每当清明节来临,当地的学生、周边村庄的党员以及村民们纷纷汇聚于此,共同缅怀。
攻克南大顶石寨之后,我们转战天宝山的石寨。天宝山的石寨规模远超南大顶,其面积扩大了三四倍。廉德三亲自坐镇指挥,反动势力相当猖獗,兵力逾三百。然而,他们装备简陋,手中步枪不过二十余支,主要依靠的是一些土制枪炮。李作鹏随即下令,派遣四个连队兵力进攻廉德三的巢穴。在冲锋的途中,李作鹏目睹身边的一名通讯员不幸中弹,发出一声惨叫,随即面朝上倒地。
他抬头一瞥,发现自己的左胸正在汩汩地流出鲜血。正当他欲转身之际,右侧前方突然传来一声“啪”的枪响,子弹径直射中了他。那颗子弹自右下腹部贯穿,穿过了膀胱,最终从左侧臀部逸出。这颗子弹显得颇为陈旧,制作也相当简陋,造成的伤口宽度足有半寸。周围的同伴立刻将他拉至相对安全的位置,并迅速为他进行了紧急的止血处理。
此刻,进攻的号角已然吹响,首发炮弹精准命中目标,紧接着第二发炮弹紧随其后,硬是将敌军的防御工事炸出一个缺口,令敌人惊慌失措,四处逃散,陷入混乱。战士们趁着手榴弹爆炸的轰鸣声,跃过围墙,向更深处挺进。战斗进展顺利,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成功占领了天宝山之巅。叛军主力被击溃,那些日本特务亦被当场击毙,廉德三身受重伤,逃窜至日伪军的藏身之处。李作鹏虽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战斗至最后,直至被战友们抬上担架,撤离战场。
战事结束后,众人将李作鹏抬至南大顶北侧的村落,让他稍作休息,并准备些食物。他刚遭受创伤,但伤口处并无大碍。其参谋周云则坐在床边,一边与他闲聊,一边打算擦拭武器。周云正欲退出驳壳枪的子弹,却不慎失手,“砰”的一声,枪械走火。子弹从他左耳旁掠过,仅距左耳三厘米处击穿床板。此人命途多舛,竟又一次从死神手中逃脱。这已是他在天宝山遭遇的第三次生死考验。若周云的枪口偏移再小一些,恐怕他的性命便难保,这可谓是意外中的幸运,险些救了他一命。
周云,一位颇具信用的青年,高中毕业后便投身劳动,勤奋刻苦,战斗时亦不含糊,因此众人对他并无怨言。随后,他依照既定计划,被调往冀鲁边区,担任作战股长一职。两年后,他随冀鲁边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周贯五并肩作战。那是一个夜晚,十点多钟,他们正急速赶往根据地,行至庆云县庆云镇的五桃木村时,突然遭遇了一百多号日伪军的包围。
周贯五首长急需保护,周云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带领四十二名勇士前往引开敌人,以便首长得以顺利脱身。当时,敌人误以为这支部队是周贯五亲自率领,遂停下脚步,欲与之一决雌雄,炮火纷纷倾注于二排阵地。子弹如同暴雨般密集,炮弹将大地炸得翻天覆地,但二排的战士们坚守阵地,寸步不退,脚下土地已被鲜血染红。敌人被困于阵地上,为首长和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逃跑时间。翌日,阳光惨淡,周云及其四十名战士英勇捐躯。为了缅怀这位抗日英雄,庆云镇五桃木村的乡亲们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周云为保护首长安全而英勇献身的壮举。
在惊心动魄的天宝山战役中,李作鹏不幸遭遇枪弹袭击,子弹贯穿其身,百姓将其称作“爆炸弹”。子弹从右侧留下了一道细微的创口,而左侧则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伤口。医生不得不向那硕大的空洞中填塞大量药物与纱布。由于膀胱神经受损,他只能卧床解决生理需求,而排尿变得异常艰辛。当时医疗条件极为简陋,消毒液匮乏,只得依赖盐水替代;西药消炎药无处可寻,只得依赖草药;绷带亦不足,只能将床单撕成条使用。照料他的医护人员人手不足,卫生部的干部们只能轮番照顾。上级领导下达了严令,无论如何都要将他救回。
起初,由于缺乏导尿管,众多战友目睹他的状况,心中无不忧虑,担忧他难以挺过难关。李作鹏事后亦感慨万分,那段时日对他而言实乃炼狱,整日整夜地卧床不起,连日月星辰都无法窥见,感觉时光流逝如蜗牛之爬行,此次受伤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就在这危急关头,他生命历程中再度涌现一位关键人物,将她从深渊中拯救出来,这位英雄正是115师卫生部的女医董其采。她医术精湛,照料无微不至,正是她的竭诚护理,让李作鹏重获新生。这位救命天使,日后更成为了李作鹏终身的伴侣。
董其采,原名董世臻,于1921年,在辽宁锦西绥中一个中医世家迎来了她的诞生。她的父亲不仅是私立中医院的掌门人,更是悬壶济世的医者,医术高明,声名远播。家境优渥,董其采自幼便享受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接受了优良的教育,并在后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投身于医学事业。16岁那年,她成功考入天津妇婴医院的护士学校。恰逢其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抵抗。董其采如同众多热血青年,高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董其采毕业后,即刻投身于天津马大夫医院,医术精进迅速。彼时,天津的地下组织正秘密寻觅技艺高超的医者,意图将其秘密送往敌后的解放区,以支援八路军。董其采毅然决然向八路军的地下工作者表达了她渴望参军抗日、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经层层审核,组织和部队最终批准了董其采以及其他几名医护人员的参军请求。在她的安排下,董其采一行抵达了115师师部,并在师卫生部担任医生之职。
董其采投身八路军后,她由昔日繁华都市中的千金小姐,蜕变为在恶劣环境中拼搏的一员。然而,她内心深处的信念却比任何人都要坚定,工作起来更是全力以赴。为了适应战场的步伐,每当战鼓擂响,她所带领的野战救护队总是率先冲锋在前。尽管如此,战场上的医疗需求依然巨大,医护人员短缺。因此,这位医术高超的女子,肩负起培育新人的重任,毅然担任了短期医训班的教师,为各部队培训医生。
董其采,初入八路军之时,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女性战士。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她未曾置身于大战场,而是默默地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辛勤工作。然而,有一天,她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使命——负责照料一名重伤的八路军干部李作鹏。尽管她尚处于情窦初开之年,面对护理男同志私密部位的挑战,她却毫无退缩之意。凭借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卓越的医术,她将李作鹏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自此,这位男同志的命运与她的生活紧密相连,悄然改变了她未来的道路。
在那个年代,依照军队的惯例,团级以上资历的长征老干部享有成家的权利。有人为李作鹏介绍过文工团的女演员以及地方单位的女同志,但他均觉不甚匹配,或是觉得对方不够青睐,或是觉得自惭形秽,因而一一婉言谢绝。直至董其采的出现,她不仅救了他一命,还悉心照料,令他心生敬意。她容貌端庄,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勤劳能干,言语文明,待人真诚,瞬间让他心动不已。不久,两人便决定携手共度余生。记得那天晚上,他们仅仅炸了一条半斤重的咸鱼作为加餐,便算是举办了喜宴,正式结为夫妻。那年,董其采才二十岁。
自那时起,李作鹏与董其采夫妇二人,尽管丈夫比妻子年长七岁,历经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但他们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时逢顺境还是遭遇困境,不论经济拮据或是生活宽裕,他们始终如一,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整整六十载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