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1:11 点击次数:8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彻
编辑|李彻
《——【・前言・】——》
不少人提起赵匡胤,总绕不开“忘恩负义”四个字。柴荣把他从没落官宦子弟提拔成禁军实权将领,临终还托孤让他护着幼帝,结果他转头就搞“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可真翻遍宋初的史料才发现,他对柴荣那七个儿子的处置,比五代十国里绝大多数篡位者,都要“留三分情面”。
赵匡胤能爬上来,全靠柴荣给的机会。
赵家早年还算显赫,到赵匡胤这代早败落了,他只能去禁军中混饭吃。运气好遇上柴荣——那时候柴荣还是开封府尹,见他长得人高马大,舞枪弄棒有把力气,就拉到身边当马直军使。这官虽小,却是天天跟着柴荣的近臣,俩人算实打实的“自己人”。
柴荣一继位,立马提拔赵匡胤当亲兵副将。高平之战里,后周军阵脚快乱了,是赵匡胤带着人冲上去稳住局面;打南唐的时候,他又率军夺了滁州、扬州,战功堆得实打实。柴荣也不含糊,一路给他人马、给兵权,到柴荣病危时,赵匡胤已经是能调动禁军的核心将领,还成了托孤大臣。
这份恩,换旁人早该肝脑涂地,可赵匡胤偏在柴荣死后不到一年,就搞了陈桥兵变。
按他自己说,是手下士兵硬把黄袍披在他身上,他“迫不得已”才篡位。可细想就不对劲——大军刚到开封城下,城门就有人主动打开;刚进皇宫,禅位诏书就现成的。这话骗骗当时人还行,后人看了都明白是早有预谋。
但篡位归篡位,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没下死手。
柴荣一共七个儿子,前三个早在郭威反后汉时,就被后汉隐帝杀了。剩下四个里,最大的就是刚继位的柴宗训,才7岁。
赵匡胤登基后,没杀柴宗训,反而降封他为郑王,把他和后周太后一起送到房州。房州那座郑王府,不是随便圈块地应付,是按“亲王规制”修的——青砖黛瓦占了半条街,后厨天天有新鲜鱼、肉、果脯,连伺候的太监宫女都是从后周宫里留用的,就怕柴宗训受委屈。
就一条规矩:不能踏出王府大门。
毕竟柴宗训是前朝皇帝,保不齐有人拿他当幌子造反。赵匡胤这招,是把人“养起来”,不是“关起来”。柴宗训活到20岁才去世,有人说是赵匡胤下的毒,可这话站不住脚——要是想杀,何必等13年?刚篡位时皇位不稳,杀了倒省心;等13年后大宋江山稳了,再杀反而落骂名,赵匡胤没这么傻。
柴宗训的死,更多是憋的。7岁当皇帝,不到一年就被赶下来,天天困在王府里,连街都不能上。小时候不懂事,还能在院子里玩;长大了知道自己的身份,天天闷在书房里,饭都吃不下,一场风寒就没撑过来,纯属郁郁而终。
柴荣第五个儿子柴熙让,正史里只说封了曹王,后来“不知所踪”,可《宋人轶事汇编》里记得细。
赵匡胤刚登基那阵,带着赵普、潘美这些心腹在皇宫里转,撞见两个宫女抱着个孩子。一问才知道,是柴荣的儿子柴熙让。赵普在旁边急得直使眼色,说“留着是隐患,不如除了”,赵匡胤没接话,转头问潘美:“你也是世宗旧臣,你说该怎么办?”
潘美低着头答:“劝陛下杀,臣不忍;劝陛下留,臣不敢。”这话既没得罪赵匡胤,又没丢了对柴荣的情义。赵匡胤反倒笑了:“听说你一直想要个侄子,这孩子就给你当侄子养——但话说在前头,不能认作儿子,得按侄子名分来。”
潘美赶紧应下,把柴熙让带回家,改名叫潘惟吉,真当亲侄子疼。后来潘惟吉还考中了进士,在地方当通判,断案公道,老百姓都夸他,没人知道他原是柴家皇子。《宋史》里没写这段,大概率是为了避嫌,可《宋人轶事汇编》的记载合情合理,也解释了柴熙让为啥“不知所踪”。
柴荣第六个儿子柴熙谨,命最薄。宋朝建立没两年,就病逝了,当时还不到8岁。
有人说这是赵匡胤暗中下手,可在古代,皇家孩子夭折也常见——就算是皇宫里,医术再好,也扛不住天花、风寒这些病。柴熙谨作为前朝皇子,虽然没受亏待,但比起在皇宫里当皇子时,照料上难免差一点。柴荣七个儿子里,就他一个夭折,已经算少的了。
柴荣最小的儿子柴熙诲,是被后周大臣卢琰救走的。
卢琰当时是后周工部尚书,不认可赵匡胤篡位,趁着宫里混乱,把襁褓里的柴熙诲裹在锦被里,混在自家家丁中,偷偷带出了开封。一路往南跑,最后躲进了浙江永康的山里,隐居了起来。
为了不让柴熙诲的身份暴露,卢琰干脆给孩子改名叫卢璿,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样一来,柴熙诲成了卢家的女婿,身份彻底藏住了。后来卢璿的后人就在永康定居,隐姓埋名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没人再提柴家皇子的旧事。
赵匡胤其实知道卢琰带走了柴熙诲,可没派人去追。一来是没必要——柴熙诲才刚出生,成不了气候;二来是想留个好名声,毕竟他一直想装“仁义”。
更关键的是,赵匡胤还立了块碑,把善待柴氏后人写进了祖训。
这块碑藏在太庙深处,只有宋朝皇帝登基时才能看。碑上写着三条:一是柴氏后人有罪,不能加刑,除非是十恶不赦,也只能赐死,不能株连家人;二是不杀士大夫;三是子孙后代要是违背,天打雷劈。
有了这道祖训,整个宋朝,柴家后人都过得顺风顺水。就算是普通的柴氏子弟,见了朝中大臣,大臣也得礼让三分。柴家的爵位虽然没了,但富贵一直没断,比起其他朝代被灭族的前朝宗室,柴家已经算万幸了。
赵匡胤这么做,不是真的“念旧情”,是懂政治。
他篡位本就理亏,要是再杀了柴荣的儿子,天下人肯定骂他“忘恩负义”,说不定还会有人起兵反他。善待柴氏后人,既能堵上天下人的嘴,又能显得自己“仁义”,稳固统治。这招看似“软”,其实比杀人更管用。
所以说,赵匡胤虽然夺了柴家的江山,却没斩尽杀绝。他算不上“忠臣”,但在五代十国那个“兵荒马乱、父子相残”的年代,能对前朝宗室留这么多情面,已经算难得。
参考资料:
《宋史・柴氏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重印本。
《东都事略・周家人传》,商务印书馆影印本,2021年版。
《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中华书局校注本,2020年版。
《资治通鉴长编・太祖纪》,中华书局点校本,2018年重印本。
《五代史补・周世宗子》,中华书局辑注本,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