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1939年苏芬战争中,传奇的曼纳海姆防线
1939年苏芬战争中,传奇的曼纳海姆防线

发布日期:2025-07-24 16:26    点击次数:194

前言:

在1939至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成为历史上的传奇。芬兰与俄罗斯和瑞典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芬兰曾是瑞典的一个省,直到1809年,俄罗斯与瑞典爆发战争,俄罗斯取得胜利并控制了整个芬兰。直到1917年,俄罗斯崩溃后,芬兰才得以独立。1920年,芬兰与苏联在爱沙尼亚塔尔签署了和平条约,卡累利安地峡成为新的边界地区。这个地峡是一段连接芬兰湾的陆地,拥有相对完善的公路和铁路网,直接通向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芬兰历史学家和媒体将其称为“芬兰之钥”,这一地区对苏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靠近苏联重要的军工厂和波罗的海的海军基地——列宁格勒。

苏联认为,芬兰可能会被法国、英国、波兰或德国利用,作为对列宁格勒发起进攻的跳板;而芬兰则认为,苏联意图将芬兰重新纳入其版图。两国签署和平条约后,芬兰开始加强新边界的防御,苏联也在南部建立了防御工事,命名为考尔·卡累利安设防地区。芬兰则在这一地区修建了著名的防线——曼纳海姆线,横跨芬兰海湾与拉多加湖,覆盖了整个卡累利安地峡。

一:早期的卡累利安地峡防线

芬兰在卡累利安地峡的主要防线从西向东穿过罗姆波蒂、卡胡拉、苏玛、莱帕索、穆拉亚和萨尔门凯塔,其中一些防线是继承自俄罗斯的遗产,其他则在20世纪20到30年代由芬兰建造。最初,这些防御工事规模较小,典型的防御工事是混凝土掩体,配有一挺正面射击的重机枪。遗憾的是,这些掩体大多缺乏通风系统,质量较差,甚至门窗常常用劣质混凝土建造。大多数防御工事被设置在最脆弱的地区,通常靠近公路和铁路,利用小河和溪流作为自然障碍,尽量发挥地形的优势,保护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这些掩体虽然修建在关键地区,但大部分防线未能提供有效的保护或伪装。地堡建得很高,在周围的地形中非常显眼。只有沿着武克西北岸建造的六个炮台质量较好,每个堡垒都配有四门大炮或机关枪,其中两个方向具有极佳的侧翼火力场。这些炮台包括装有装甲炮塔的结构,并建在沙质山坡上,尽管它们在湖的另一边几乎看不见,但对于防御具有重要作用。最重要的炮台包括:

Kaarnajoki炮台:装备四门6英寸大炮。

Jariseva炮台:装备两门120毫米大炮。

科维斯托群岛炮台:装备6门10英寸大炮和2门6英寸大炮。

Humaljoki堡:装备8门6英寸大炮和4门57毫米大炮。

图普拉堡:装备四门6英寸大炮和两门57毫米大炮。

利什蒂涅米芬兰湾炮台:装备两门10英寸大炮。

此外,苏万托湖和武克斯河的炮台装备了梅勒和诺登菲尔德的2或3英寸堡垒大炮。梅勒火炮没有后坐系统,但其有效射程可达3000米,而诺登菲尔德大炮的射程则可达9000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火炮大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俄罗斯留下的遗物。

二: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设施

20世纪30年代,随着全球局势逐渐不稳定,芬兰开始加强卡累利安地峡的防御工事,进行现代化改造。首先,在拉赫德地区建造了一堵钢筋混凝土的长墙,墙体的配筋度不同,进行重炮的试射。之后,选择了最耐久的混凝土和钢筋的组合材料,用于未来的防御工事。新建的防御工事由一个位于地面下2到4米处的地下掩体组成,可容纳20到40人。大部分碉堡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俄罗斯海军留下的许多用于维修战舰的装甲板也被用来建造掩体。掩体的正面墙壁和屋顶由多层装甲板组成,每层厚度为3到10厘米,掩体离地约有一米,完全与周围的山丘融为一体。掩体后方150至200米处通常设有一条交通沟,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掩体内的主要武器是配有水冷却系统的重机枪,此外,地堡还设有额外的近战射孔,防御人员可以使用步枪、冲锋枪和轻型机枪攻击附近的敌人。机枪被安装在专门的侧面舱室里,但这样使得碉堡正面容易暴露于敌人攻击之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碉堡顶部设有装甲炮塔,用于观察和近距离作战。炮塔的装甲壁厚度为12至20厘米,设有6个观察缝,内部可容纳两名人员,主要是炮兵观察员。碉堡的炮塔通过底部梯子进入,炮塔本身的高度仅为30至40厘米,观察缝几乎与碉堡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

大多数掩体都有防毒功能。地堡的通风系统是手动操作的,当大量士兵驻守在掩体内时,他们必须操作几个通风系统,以防氧气耗尽。地堡内的起居室通常配有6到10名士兵使用的双层床,床铺沿地下通道的墙壁排列。床框上覆盖着金属板和木板条,床垫则由稻草或干草填充。墙壁上安装有小架子,供士兵们放置个人物品,如饭盒和水瓶。地堡内设有砖制炉子,烟囱窄而长。通常情况下,每个掩体都有一到两口井,用于提供机枪冷却水和士兵的饮用水。此外,地堡与指挥部之间的电话电缆埋设在两米深的地下。

三:曼纳海姆防线的次要设施

除了混凝土掩体外,曼纳海姆防线还包括许多土木结构的掩体,用以填补混凝土防御工事之间的空隙。这些土木掩体大小不一,通常容纳一挺机枪和一个或两个射孔。根据芬兰的野战手册,一个排的掩体通常应建在约8米深的地方,配有两个入口和通风暖气系统。这种深度能有效防御6英寸炮弹的攻击,但实际上,很少有掩体能建到如此深的地方。这些掩体为军队提供了相对安全和温暖的休息与睡眠环境,每个掩体内部都有一个炉子。在1939-1940年严冬期间,这些掩体成为军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这些掩体的战壕大约有2米深。在沼泽地带,战壕必须修建在沼泽地的地面之上,通常由两道土墙组成,并用圆木加固。芬兰的战壕常在胸墙上安装装甲护盾,以保护步兵免受敌方火力的攻击。这些护盾上有一个射孔,足以抵挡来自标准步枪子弹和弹片的攻击。然而,苏联坦克会专门瞄准这些装甲盾牌,一旦发现便会开火。因此,在战斗中,芬兰步兵尽可能快速移动射击位置,以避免成为坦克的靶子。

曼纳海姆线最常见的障碍物是铁丝网和栅栏。这些铁丝网固定在矛状钢杆上,钢杆高出地面的长度约为1.5米。在冬季,积雪通常达到50至100厘米,铁丝网会被雪覆盖,几乎不可见,苏联步兵只有在与铁丝网纠缠时才能发现这些障碍。这些带刺的铁丝网与反坦克屏障结合使用,通常有四到六排。第一道带刺铁丝网修建在掩体防火区的侧面,防火区后面有第二道栅栏。敌军步兵突破第一道篱笆时,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两道栅栏之间,遭遇侧翼火力。另一种形式是将带刺铁丝网直接连接到树木上,这在树木繁茂的地形中被广泛使用。这样的障碍很难被发现,且通常修建在坚固的防线之间,目的是防止敌军通过迂回或渗透的方式突破。

雷场是最后一道障碍。由于芬兰军队资金有限,许多雷区规模较小,反坦克地雷大多是临时布设的,杀伤人员的雷区几乎没有。最常见的反坦克障碍物是由四到十二层花岗岩砌成的屏障,芬兰军队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混凝土障碍,因此他们利用广泛存在的花岗岩巨砾和岩石作为主要障碍物,尤其用于封堵主要公路和道路。然而,这些障碍物效果并不理想,岩石被埋在地下,离地面大约70厘米高,苏联坦克轻松越过这些障碍,甚至可以用主炮射击摧毁这些巨石;45毫米的坦克炮一次直接命中就能摧毁一块岩石。反坦克壕沟通常修建在沼泽地带,两侧用原木加固。但这些壕沟并没有机枪进行掩护,苏联步兵常常将其作为躲避芬兰炮火的掩体,并利用这些壕沟作为进攻芬兰战壕的起点。

四:曼纳海姆防线的攻防

1939年11月30日,苏军沿着苏芬边界发起进攻,到12月底,地面部队已经抵达卡累利安地峡的主要防线。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并未深入,而是平行接触到各个设防区域。在卡累利安地峡的中部,苏联的进攻在湖边停滞,正是在这个时刻,“曼纳海姆线”首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第一次遇到这条防线时,对芬兰的碉堡工事产生了敬畏。由于报纸大肆夸大芬兰防御工事的规模,甚至宣称曼纳海姆线相当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称其掩体有地下五层,地下通道相连,并拥有医院、电厂及其他长期围困所需的设施。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芬兰的防御工事规模要比马其诺线小得多,只有少数几个掩体有两层楼,而且没有互通的地下通道,也没有发电厂或医院。

这些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混凝土碉堡到1939年已经显得过时,面对苏军8英寸和10英寸的重炮,它们的防护能力极其有限,重型炮弹几乎能穿透防御工事,导致防守者被活埋在倒塌的废墟中。尽管如此,芬兰军队依旧有效地抵抗了苏军的进攻,任何一个要塞、碉堡或阵地都要求防守到最后一人。步兵们奉命坚守战壕,与敌军激烈对抗,即使敌人的坦克已经突破。如果某个强点被敌占领,芬兰士兵会立即利用对地形和战壕的熟悉,在黑暗中进行反击并收复失地。

防线的致命弱点在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曼纳海姆线的主要武器是沉重的马克西姆机枪,而反坦克武器几乎为零。芬兰唯一的反坦克武器是从瑞典购买的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但这些武器极为稀缺,每个芬兰营队通常只有一到两门。1940年2月,芬兰尝试在一些掩体中安装反坦克步枪,但这一举措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这种步枪数量有限,苏联的坦克经常能够开到掩体前方,直接对准掩体的门和射孔进行射击,芬兰军队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芬兰军队的防线在1940年3月初接近崩溃,最终芬兰不得不割让整个卡累利安地峡以及拉多加北部和东部的领土,以换取停战。到了1940年夏天,红军的工兵炸毁了曼纳海姆防线上的所有碉堡。

五:结语

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其防御战术主要依赖于士兵的个人毅力和技能。面对这些英勇的芬兰步兵,苏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将防线的规模和复杂性夸大,以此修复自己的形象,这也导致了曼纳海姆防线成为许多传奇故事的来源。尽管如此,攻防战的经历让双方都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芬兰在新苏芬边界的防御工事设计,弥补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众多不足,而苏军则从中学习到了现代化的冬季战争,并成功应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