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3 09:09 点击次数:82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中苏同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4年、1955年,中苏关系平稳发展。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方针。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苏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和军事的合作。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合作则表现为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而中国回报的是对苏联的政治支持。
朝鲜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对此莫斯科非常清楚。赫鲁晓夫在登上权力宝座的过程中,便开始注意调整对华政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经济上加强对华援助。
1
斯大林的遗留问题
我国的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
早在1952年8到9月间,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斯大林原则上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要求,答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但具体项目需要等待苏方有关部门审查两个月后再协商。
由于中方提出的项目庞大而繁杂,要求的设计和供货期限又短,特别是基本数据准备不足,以及缺乏外交谈判经验,以李富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与以米高扬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之间的谈判进展十分困难。
1953年5月15日,中苏双方才签署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决定在1953年到1959年,援助中国建设和改建91个企业。同时完成1953年4月以前苏联援建的50个企业,共为141个企业。
但是,做企业的朋友都知道,签了协议并不代表项目落地,很多协议常常都是一纸空文。
苏联援助也是如此,签署协定并不等于援助项目的实施。还有许多细节没有落实,苏方需要对援建项目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中方在协定签字后,不断对设计任务书提出重大补充和修改意见,这又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谈判。
一五计划应该在1953年9月就进入实施阶段,但中苏协定的执行还遥遥无期。
1954年初,毛泽东给陈云立下军令状,要求国家计委从2月25日起,用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一五计划的初稿。
陈云要求延长时间,毛泽东只给了5天宽限。
1954年4月15日,陈云将计划初稿交给了毛泽东。
陈云交稿也没用啊,苏联没动呢,中国不得不走上层路线了。
1954年4月上旬,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途经莫斯科,总理专程会见了赫鲁晓夫,请他催促加快援建中国项目的谈判步伐。
赫鲁晓夫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2
赫鲁晓夫的推进
赫鲁晓夫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督促苏联各部门尽快落实对中国一五计划的援建项目。
会见完周恩来,第二天,赫鲁晓夫便召见了苏方主管谈判的米高扬和科瓦利,详细询问谈判的进展情况。
赫鲁晓夫几乎重新审理了每个工程项目,并要求提出难以完成这些项目的全部理由。
哈哈哈哈,注意了,领导这样抓细节,往往意味着领导有意见了,开始挑刺了。很被动啊!
科瓦利一再提请注意,对于如此庞大的项目,苏联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
赫鲁晓夫却总是“毫不客气和毫无根据地拒绝听取”。
科瓦利认为,眼前这位第一书记看到的只是外交意义。赫鲁晓夫决心从政治上解决对苏联来说非常复杂的在技术上还没有解决的经济问题。
领导水平多高啊!
赫鲁晓夫召集推进会议后,苏联各部委对谈判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很多草案得以顺利通过。
根据米高扬的建议,熟悉中国情况的费德林也代表外交部参与了经济协议的起草工作。
3
赫鲁晓夫的支援
1954年7月,中国提出,帮助中国建设的企业的设计工作和设备供应的范围和期限方面,有一些修正和补充。同时,还请求苏联再帮助建设一些新的企业。
赫鲁晓夫立即答复:满足中国的请求。
赫鲁晓夫不仅追加了约4亿卢布,而且主动建议在一些企业里,用苏联新改进的几种军事技术代替原协定里的老技术。
为向1954年中国国庆献厚礼,赫鲁晓夫多方奔走,四处游说,促成了一批新的援助项目。
包括:
· 扩大原协定里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
· 新建15个工业企业。
· 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军事贷款。
· 将中苏合营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大连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
· 帮助中国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及组织中蒙、中苏铁路联运。
· 苏军提前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并无偿地将基地归还给中国。
4
苏联支援的一些数字
1949年8月,刘少奇带回第一批苏联专家。
1960年8月,苏联撤退全部专家。
这12年中,在中国工作的苏联顾问和专家总计约18000人。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前,有约5000名专家。但其中军事顾问比例很大,约2000人。
从1954年开始,苏联开始大量派遣技术专家来华。
1954年10月到1958年底,在华苏联专家有约11000人。
1959年到1960年,只有不足2000人了。
在华苏联专家的人数变化,可以看作中苏关系的晴雨表。
1956年和1957年,是苏联专家在华人数的最高峰,而这两年正是一五计划最关键的时期。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4261个教学大纲、4587项工业制品国家标准。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对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援助总数的一半给予了中国。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GDP以每年11.3%的增幅在高速发展。
到1957年止,苏联和东欧帮助建设的项目,形成了中国第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增强了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能力,初步建立起了国民经济的工业技术基础。
而且,苏联帮助新建和扩建的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引进的成套设备也都是比较先进的,有的甚至是苏联最先进的。
事实上,如此规模的援助,对于苏联的经济实力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根据俄国档案记载,苏联援华项目的出口总值为94亿卢布,其中设备出口值84亿卢布,技术援助出口值10亿卢布。约占1959年苏联国民收入的7%。
对于苏联的真诚帮助,中国心中是有数的。
1956年6月20日,中宣部召开了文教部门负责人会议,部长陆定一在会上指出:学习苏联是完全必要的,一定要学。7月16日,中共中央批转了陆定一的报告。
1957年2月25日,国务院向全国批转了外国专家局的报告:向苏联学习,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们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决不应当产生任何轻视苏联经验的错误思想。
5
中国的回报
赫鲁晓夫慷慨到过度的经济援助,换来了毛泽东对他的政治支持。
1956年10月爆发的波兰危机和匈牙利事件,中国都对赫鲁晓夫给予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对波兰危机的处理。我党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实行独立平等的原则,联合东欧国家一起扫除苏联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作风。
对匈牙利危机的处理。我党调和苏东关系,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稳定,坚决排斥和打击一切有可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措施和倾向。
赫鲁晓夫对中共协助苏联处理波兰和匈牙利危机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
1957年,苏联又接连发生政治事件。先是:《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后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
毛泽东都表态给予了鲜明支持。要知道此时的毛泽东拥有着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比如,在波兰讨论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各项问题时,都表示: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共产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尚未对此发表意见,需要听一听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才能令人信服。
东欧诸国在争论不休时往往说:等着听毛泽东的见解吧!
毛泽东的雪中送炭,令赫鲁晓夫感动不已。情绪激动的赫鲁晓夫立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向中国提供核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