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陈毅被调往中原局,毛主席下令粟裕当华野总司令,粟裕为何拒绝
陈毅被调往中原局,毛主席下令粟裕当华野总司令,粟裕为何拒绝

发布日期:2025-08-21 07:25    点击次数:144

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战争中,许多互为搭档的革命家时至今日仍被后世津津乐道。他们在那时互相缔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譬如林彪和罗荣桓,陈毅和粟裕。其中,陈毅和粟裕两人之间的搭档,受到过毛主席的多次称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对陈毅、粟裕这一对搭档欣赏有加?原来,是毛主席对粟裕辞让华野司令一事印象尤为深刻:1948年,由于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动,之前在华东野战军中任职的陈毅将被调往华中局工作,毛主席有意让粟裕挂职华东野战军总司令头衔,却被粟裕再三推辞,粟裕说道:“毛主席,华野离不开陈老总啊!”

毛主席对粟裕的这一番话十分动容,最终做出了留下陈毅的决定。毛主席在欣赏粟裕辞去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一职的同时,粟裕也留下了后来“三辞三让”的美谈。

那么,陈毅和粟裕二人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一段革命情谊?粟裕“三辞三让”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样的?

从华中到华东,陈粟结下怎样深厚的友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即将迎来崭新的局面。面对着未来可能爆发的解放战争,毛主席下令组建了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且决定派遣新四军出身的陈毅回到华中,参加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然而,一向遵从毛主席军事路线的陈毅,却对毛主席的这一安排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陈毅十分忧虑地对毛主席说道:“我担心自己回到华中去后,无事可做,发挥不了作用。”

毛主席深知陈毅的忧虑,时隔多年之后,陈毅依然没有从黄花塘事件的阴影中走出:1943年,独揽大权的饶漱石将陈毅一度排挤出了新四军,这位让新四军一度转危为安的革命家无奈之下,只能转往延安。毛主席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调解了陈毅和饶漱石之间的龃龉。1945年,陈毅不想回到华中的原因主要还是怕自己在被架空后“受气”,在当时的情况下陈毅的忧虑无不道理。

毛主席也深知陈毅的忧虑所在,于是立马给陈毅吃了一颗定心丸:

“只要你能回到华中,站在那里,就一定能发挥作用!”

有了毛主席的这一番话后,陈毅放心大胆地前往华中,在负责防备敌军夺取津浦路的同时组建山东野战军。事实证明,陈毅的努力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陈毅率领部队对津浦路的坚守为1945年的我党与国民党开展的重庆谈判争取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然而,一向“假和平、真内战”的蒋介石并没有让这种重庆谈判后平静的局面持续太久。1945年6月,蒋介石集结国民党重兵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从此全面爆发。

与此同时,山东、苏中地带的解放区也难以免于战火。由于山东、苏中地区临近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因此蒋介石一直视两个解放区的我军为眼中钉、肉中刺。在苏中地区,蒋介石派遣了国军内号称“能文能武”的李默庵率领十万国军直扑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在山东蒋介石则派遣了当时有着“抗日名将”之称的张灵甫,领兵直逼山东野战军主力。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敌军,陈毅坚决执行了我党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与敌军积极开展蘑菇战术,在和敌人进行周旋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损失程度降到了最低。与此同时,粟裕在苏中地区消灭了李默庵率领主力部队的有生力量,留下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美谈。

在得知了粟裕在苏中地区接连打下大胜仗的消息后,陈毅向中央提议,建议让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化整为零,共同抗击声势浩大的国民党敌军部队。毛主席慎重考虑了陈毅的这一建议后,于是便决定在1947年年初将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合二为一,组建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华东野战军。

在华东野战军宣告成立后,原先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士兵的战斗力直线上升,从1947年便一转守势接连打出了几个漂亮的大胜仗: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部。同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沂蒙山区开展运动作战,最终成功诱歼张灵甫部,是为孟良崮战役。

经过这两次漂亮的胜仗,整个华东、华中地区的战争局势被彻底盘活,蒋介石的国军已经失去了战场上主动出击的可能。

见华东野战军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战果后,毛主席一方面对华东野战军表示庆贺,一方面有意想从华野调集一部分优秀的干部,去支援当时仍然在与敌人鏖战的中野,陈毅就是毛主席想要从华野调走的人员之一。

然而,当时的陈毅还挂着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一职,军队不可一日无主。于是,毛主席就找来粟裕,询问他的意见。毛主席对粟裕说道:“陈毅同志调到走之后,华东野战军总司令的职务你来当,怎么样?”

但是,粟裕立马回绝了自己挂职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一职,对毛主席说道:“主席,陈老总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离不开陈老总啊!”见粟裕再三推辞,毛主席只好同意陈毅调往华中之后,继续挂职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一职,粟裕挂华东野战军代理总司令一职,全权负责华东野战军的作战工作。

粟裕在辞让华东野战军一事中表现出的谦逊品格,着实令人钦佩。但纵观粟裕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粟裕在军中的第一次“谦让”。

谢绝华中就职,粟裕一让司令

纵观粟裕的革命生涯,我们会发现:粟裕从始至终都秉持着谦逊的品格,在危难时刻他往往冲锋在前,但当进行个人荣誉的评选时,粟裕往往甘愿退居幕后,把机会留给更多的人。

1934年10月,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影响,中央红军即将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北上长征。然而,面对着国民党重重铁桶式的包围,我党急需一支能够转移蒋介石注意力的部队,但这支部队也将面临牺牲的风险。在这个危难时刻,粟裕挺身而出,与方志敏等人组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出重围,吸引蒋介石的注意力,为中央红军的转移争取了十分宝贵的时机。

粟裕所在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来遭到了蒋介石的重重围剿,先遣队的领导人之一方志敏也在同敌人周旋的过程中被捕,后宁死不屈光荣牺牲。在方志敏牺牲后,粟裕收拢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其余部队,在江南地区开展了敌人旷日持久的游击作战,这支长期活跃在南方的游击队就成了后来新四军的前身。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所在的南方八省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第二支队的则司令员是粟裕的老上级:张鼎丞。两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并肩作战,为南方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3年,张鼎丞被调往延安,参加延安整风学习。在此期间,粟裕就接替了张鼎丞的职务,负责前线的指挥作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鼎丞从延安学成归来,考虑到此时的粟裕在前线已经指挥作战3年,相比在后方学习的张鼎丞更熟悉军事指挥上的工作,于是党组织就有意让粟裕担任华中军区的司令员。

粟裕在得知中央有意让他担任华中军区的司令员时,他接连推辞,说道:“张鼎丞同志是我的老上级,有他在,我怎么能够当华中军区的司令员呢?更何况还让张鼎丞同志挂职副司令一职?这么做显然不合适。”

粟裕的再三推辞,让张鼎丞深受感动。后来党组织慎重考虑了粟裕的建议,决定还是让张鼎丞挂职华东军区司令员的职务,粟裕则担任副职,负责前线指挥作战,这便是粟裕“一让司令”的故事。

三辞三让,为后世留下美谈

在任职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大展拳脚,不仅创造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军事奇迹,而且在后续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中屡立奇功,在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的同时,一举扭转了华东、华中地区的战局。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军有生力量数十万,从此让蒋介石彻底失去了战场上翻盘的机会。

然而,屡立战功的粟裕并没有从此居功自傲。1955年9月,新中国即将进行历史上的第一次军衔评价。

当毛主席、周恩来考虑到为粟裕的军衔评价时,一度想要授予粟裕元帅军衔,让他与陈毅等人并列。然而,粟裕却再一次拒绝了中央授予他的荣誉。粟裕说道:

“在解放战争中,我还要听从陈毅同志的指挥,入关评价给我元帅军衔,让我和陈老总并列,我着实受之有愧!”

当毛主席得知粟裕再次谢绝了评选元帅时,毛主席对周恩来说道:

“难得粟裕,两辞司令,一让元帅,这样谦逊的品格,在今天党和人民的军队中有谁能够出其之右呢?”

周恩来说道:“粟裕虽然辞去了元帅军衔,但大将军衔,他应该还是要有的。”毛主席说道:“对,还是第一大将!”

就这样,当1955年9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结果公布时,粟裕被评为开国大将,位居开国十大将军之首,从此留下了“粟裕镇大将”的美谈。

1984年,粟裕因病逝世,享年77岁。后世究竟该如何评价粟裕的一生?或许,用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的一段对话最为合适——20世纪50年代,陈毅陪同毛主席一起乘坐火车,视察山东与国民党交战的古战场时,陈毅不由得赞叹粟裕的军事才能,称赞粟裕是“当代韩信”,毛主席笑着说道:“粟裕不是韩信,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他是党内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