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1:54 点击次数:172
莫迪这盘棋下得可真大! 一边拿着日本680亿的投资,一边又准备来中国谈合作,印度这是要左右逢源啊? 就在访华前夕,莫迪突然绕道东京,和日本签下巨额投资协议,还升级了安全合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要对中国形成牵制。 但更绝的是,他在日本居然公开表态说“中印关系对世界至关重要”,这种两面手法玩得真是溜到飞起。
莫迪的亚洲之行行程安排可谓精心到了极致。 8月29日至30日,他在日本访问;8月31日至9月1日,他就转场到中国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这么紧凑的行程,完美避开了9月3日的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你说巧不巧? 这种“先日后中”的访问模式,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日本这次可是给印度送上了一份大礼。 未来10年,日本承诺对印度进行10万亿日元(约680亿美元)的投资,这可是2012年提出的5万亿日元目标的翻倍啊。 这些钱将投入到高铁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 对美国加征关税搞得焦头烂额的印度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经济合作只是表面文章,安全合作才是重头戏。日印两国修订了《安全保障合作联合宣言》,这是17年来的第一次更新。 新宣言明确写入了经济安全保障、防卫装备的联合研发,以及网络空间、太空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管理。 这明显是在扩大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联合声明中虽然没直接点名中国,但却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国家以武力单方面改变东海与南海现状”。 这话说得,瞎子都能看出来是针对谁的。 日本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本就与中国有争端,现在拉上印度,无非是想给自己壮胆罢了。
半导体和稀土成了日印合作的最优先事项。 印度拥有世界第五大稀土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6%,而日本急需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明显是想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莫迪在日本一边签着针对中国的协议,一边却对媒体说“中印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若不能友好相处,不仅损害两国利益,更将威胁亚洲乃至全球的稳定”。 这话说得漂亮,但做的却是另一套,真是话说得好听,事做得难看。
印度在外交上一直玩平衡术,既想从美日获取利益,又不愿放弃与中俄的合作。莫迪访华前先访日并搞出针对中国的联合声明,却仍要来中国谈合作,这种首鼠两端的外交策略,暴露了印度将地缘政治当作谋取私利工具的本质。
别看莫迪在日本搞得风生水起,其实印度经济对中国依赖度相当高。 印度55%的药品原料、70%的电子产品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这种经济上的现实,让印度的对华政策不得不保持一定的务实性。
印度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偏好及其对中国的认知,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质变。 印度还是要努力与世界的各个国家与主要阵营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使印度成为华盛顿与北京都试图拉拢的对象。
日印防务合作近年来不断加强。 2015年,日本首次参加美印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此后这一三国联合军演逐渐常态化。 2022年,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首次赴印度参加联合训练,标志着两国防务合作迈向新阶段。
在结束访日后,莫迪立即启程赴天津,这种紧密衔接的行程设计本身就是战略信号。 印度正在尝试“议题分离”:对日本突出经济安全、防务合作与“印太”稳定;对中国则聚焦管控紧张、恢复互信与经贸便利。
莫迪此次亚洲之行展现出印度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定位思考。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正在国际舞台上寻求与其体量相称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印度拒绝选边站队,而是选择与各方都保持建设性关系。
印度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沙希·塔鲁尔表示:“如果美方要求不合理,我们就另寻出路,加速转向其他贸易伙伴以替代美国。 ”这话说得硬气,但也透露出印度在美国压力下的无奈。
莫迪和石破茂一起参观了生产新干线子弹头列车的工厂。 看着这些现代化的制造设备,莫迪脸上露出微笑,但这笑容背后是沉重的压力。 印度希望在日本帮助下实现自己的高铁梦想,但日印合作建设的首条高铁至今仍面临征地拖延、成本超支等困境。
日本政府表示,莫迪将搭乘新干线前往日本东北部宫城县,参观半导体设备巨头东京电子株式会社的生产基地。 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电子去年9月宣布与东京威力科创建立合作关系,计划在印度建设半导体工厂。
尽管印度的电子产业正在成长,但在核心半导体零部件方面仍依赖中国进口。 莫迪希望这些产品能够在本土生产,通过引进日本的传统技术,借助本国劳动力的成本竞争力,建立大规模生产模式。
印度驻日本大使西比·乔治呼吁日本企业扩大对印度的投资,“目前已有约1500家日本企业进入印度,但未来希望跃升至1.5万家。 ”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但也反映出印度对日本投资的高度期待。
莫迪选择避开中国93阅兵活动,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如果莫迪留下参加阅兵,中俄印高层将罕见同框。 这一幕,对正给印度加征关税的特朗普政府来说,无疑是种刺激。 而且在历史问题上,印度对日本的态度也与中国有所不同。
日印两国在高铁项目上的合作要追溯到2015年,莫迪政府提出“钻石四边形”发展计划,规划用高铁将主要城市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连接起来。 当时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莫迪在首脑会谈中就印度引进日本新干线达成协议。
印度第一条高铁——从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决定采用日本新干线,总长约508公里。 如果项目顺利完成,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交通时间可以从6个多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 然而,征地进展异常缓慢,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上涨,项目费用不断攀升。
为打破谈判僵局,日方提出换用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新干线“E10系”。印度预计采购24列(每列10节车厢),其中部分将在印度国内生产。 日本计划于2030年度开始商业运营“E10系”,并将其几乎同步投入印度。
莫迪四次拒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来电,成为全球舆论场的热议话题。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拉贾·莫汉指出:“这表明印度不愿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出承诺,莫迪政府正在寻求更独立自主的外交空间。 ”
在当今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印度正在各种力量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指出,日印关系近年来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都发展顺利,在美国对日印在关税贸易方面都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下,两个国家均表现出进一步抱团取暖的意向。
钱峰还分析称,印度将QUAD作为实现其地缘政治利益的重要外部机制,但同时它也参加上合组织,这反映出印度寻求在各大力量之间继续保持左右逢源的平衡策略,以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目标。
尽管莫迪在日本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但他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坦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印中两个邻国之间稳定、可预测且友好的双边关系,能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表态展现了印度外交的多面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