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终于露面,荣耀前CEO赵明:没加盟智界,不和张一鸣合作,下一站藏在哪
终于露面,荣耀前CEO赵明:没加盟智界,不和张一鸣合作,下一站藏在哪

发布日期:2025-10-07 06:02    点击次数:68

当赵明说出“外面传的都是捕风捉影”时,科技圈突然安静了半秒。这个在手机江湖拼杀了15年的“老兵”,离职三个月后第一次公开露面,没带PPT,没谈战略,只说了句大实话——他还没找到下家。从执掌荣耀时的“三年做到国内第一”,到现在被追问“何时加盟字节/智界”,外界的猜测像潮水般涌来:千亿CEO离职后,怎么就“闲下来”了?他口中“比当年做荣耀更值得投入十年的事”,到底藏着多少科技圈的秘密?

一、为什么整个行业都在“等”赵明的答案?

赵明离职后的三个月,科技圈的“吃瓜雷达”就没停过。先是有消息说“他要加盟字节跳动,帮张一鸣做硬件”,接着又传“智界汽车挖他去当CEO”,甚至有人扒出“某新能源公司股权变更,背后有赵明影子”。这些传言像长了翅膀,连供应链老板都私下打听:“赵明要是来了,咱们的订单是不是能多接点?”

为什么一个人的去向能让整个行业“坐不住”?答案藏在赵明的“成绩单”里。2019年荣耀从华为独立时,账上只有200亿现金,库存积压10亿台,渠道商跑了一半。是赵明带着团队“砍掉70%非核心业务”,聚焦高端机市场,三年把营收做到1800亿,全球份额冲进前三。这种“从0到1再到千亿”的能力,正是当下科技圈最缺的——不管是手机行业的“存量厮杀”,还是新能源、AI硬件的“增量赛跑”,都需要一个能“把方向盘”的掌舵者。

但赵明的回应却泼了盆冷水:“我连跟这些公司的人都没聊过。”这话听着意外,细想却合理。科技圈的“大佬离职效应”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资本、人才、供应链的“集体期待”。就像当年余承东从华为消费者BG到智选车,股价涨了20%;雷军回归小米手机业务,供应链立刻追加了50亿订单。赵明的“空窗期”之所以被放大,本质是行业在焦虑:下一个增长引擎在哪?谁能带着大家跑出来?

二、从“荣耀CEO”到“待业状态”,赵明在躲什么?

有人说赵明“不着急”是因为“不差钱”,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让他慢下来的,可能是手机行业的“疲惫感”。他在荣耀的15年,正好赶上中国手机行业的“黄金时代”: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从“山寨机横行”到“全球前五占四席”。但现在,这个战场变了——

创新遇到了“天花板”。折叠屏从“万元机”卷到“五千档”,影像从“一英寸大底”卷到“双潜望镜头”,用户却越来越“不买账”:2024年国内手机换机周期从18个月拉长到36个月,年轻人宁愿换壳也不换手机。赵明曾在内部说“别跟我提参数,用户要的是‘用着爽’”,但当所有品牌都在喊“体验至上”时,差异化越来越难。

利润薄得像“刀片”。2024年手机行业平均毛利率只有8.7%,比2019年降了12个百分点。千元机每卖一台赚不到50块,高端机还要跟苹果、三星“贴身肉搏”。赵明带着荣耀从“活下去”到“盈利”,靠的是“供应链效率”,但当所有品牌都学会了“砍成本”,这条路也走窄了。

他说“比当年做荣耀更值得投入十年”,潜台词或许是:不想再玩“存量厮杀”的游戏了。手机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绞肉机”,而他想要的,可能是一片“没人跟你抢的蓝海”。

三、“和张一鸣很熟但弄不了”,大佬合作的“边界感”有多重要?

赵明回应里最扎心的一句话是:“我和一鸣(张一鸣)很熟的,但是我们俩弄不了这个事情。”不是关系不好,而是“能力对不上”。

张一鸣的字节跳动擅长什么?算法、流量、内容生态。抖音、TikTok靠“推荐引擎”横扫全球,但硬件不是它的强项。之前字节做过手机(PICO)、教育硬件,都没溅起太大水花,核心问题是“互联网思维”碰“硬件逻辑”——互联网讲究“快速迭代、试错成本低”,硬件要“供应链、品控、售后全打通”,这俩逻辑天生“不对付”。

赵明擅长什么?硬件供应链、品牌运营、线下渠道。他在荣耀时,能把“Magic系列”从0做到年销千万台,靠的是“供应链压价30%+线下门店1.2万家”。但字节需要的可能是“用算法重构硬件体验”,比如“手机自动生成Vlog”“AR眼镜实时翻译”,这些需要互联网基因,而赵明的经验在“传统硬件”。

大佬合作从来不是“熟人就能成”,得“能力互补+战略同频”。就像马云和张勇,一个懂战略,一个懂执行;任正非和余承东,一个定方向,一个冲前线。赵明和张一鸣缺的,可能就是这种“齿轮咬合”的默契。

至于“智界传言”,更像是“想当然”。智界是华为和奇瑞的“私生子”,需要的是“汽车工程能力”,而赵明的经验在“消费电子”。让一个手机大佬去管汽车研发,就像让厨师去修火箭,不是不行,是“性价比太低”。

四、“十年之约”的背后,是科技大佬的“二次创业”焦虑

赵明这代科技人(70后),职业生涯还有20-30年,第一次创业/职业高峰可能在30-40岁,现在面临“下半场”选择:是守着过去的成绩退休,还是再拼一把?

但“再拼一把”比想象中难。李一男从华为离职后,搞过通信设备、电动车,6次创业4次失败;周鸿祎从360离职后做汽车,三年烧了200亿还没盈利。不是他们能力不行,是“时代变了”——

以前科技行业“单点突破”就能成功:做手机的搞好影像,做电商的搞好物流。现在需要“系统能力”:AI、新能源、硬科技、全球化,缺一个环节都跑不动。赵明要找的“十年之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赛道要“够新”。不能是手机、电脑这些“老熟人”,得是AI、机器人、低空经济这种“未来十年能长大的孩子”。2024年全球AI硬件市场规模才500亿,但增速是手机行业的10倍,这可能是他的目标。

天花板要“够高”。荣耀做到千亿营收已经是“头部玩家”,但AI硬件、机器人的天花板可能是“万亿级”。就像马斯克做特斯拉,从“电动跑车”到“能源生态”,目标是“改变人类能源结构”,这种“宏大叙事”才能吸引大佬投入十年。

个人价值要“够爽”。赵明在荣耀时,更多是“执行者”,现在他可能想当“掌舵者”——自己定方向、组团队、说了算。科技大佬到了这个阶段,钱已经不是第一目标,“留下点什么”更重要。

五、普通人能从赵明身上学到什么?

别觉得大佬的选择和我们无关,赵明的“慢”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别被外界的期待“绑架”。离职后,亲戚催你“赶紧找工作”,同事问你“啥时候发财”,但职业选择是“自己的事”。赵明要是为了“面子”随便加盟一家公司,可能一年后就会后悔:“这不是我想要的。”

找“长期主义”的事。35岁后,别再追“风口”,要找“能做十年”的事。就像种树,你现在种桃树,三年结果;种橡树,十年成林,但橡树能活500年。赵明等的“十年之约”,就是一棵“橡树”。

接受“空窗期”的价值。赵明离职三个月没找下家,不是“躺平”,是“充电”。他可能在看AI报告、聊硬科技创业者、跑工厂,这种“信息输入”比“匆忙开工”更重要。就像运动员比赛前要“热身”,职业转型前也需要“找状态”。

结尾

赵明的“捕风捉影”回应,撕开了科技圈的一个真相:大佬不是“永动机”,他们也会累、会迷茫、会等风来。手机行业的“黄金时代”落幕了,但AI、新能源、硬科技的“新剧本”才刚翻开。

或许未来某一天,赵明会带着一个“没人听过的项目”站出来,可能是“AI老人陪伴机器人”,也可能是“低空物流无人机”。到那时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大佬,从不需要追风口,他们只是在等一个“值得燃烧十年”的火种,然后亲手把它点燃。

而现在,他只是在“添柴”而已。



88彩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