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8:09 点击次数:66
午后的上海,秋风比往常热烈。复兴苑2号楼底下,一地惨白的瓷砖碎片仿佛在无声地讲述刚发生的惊险——也许谁在厨房切菜的那一刻,一块重重的瓷砖已从32楼顶端抛下,经过三十多层楼的加速度,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狠狠砸向楼下和周边的私家车。声音巨大得足以让人心跳加速,却在庆幸中落地:这一次,没有人刚巧路过,没有人被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高空坠物。
居民高先生总算缓过神来。窗外风很大,他忆起每年换季,复兴苑总有些风雨洗刷出的隐患。这座建于1998年的老小区只是两栋楼,但岁月的痕迹愈发刻在外墙表面。瓷砖掉落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9年,1号楼西侧的二十几层也曾像这样,被风揭下一片。那时也有居民一边心疼车被砸一边琢磨:到底还要等遥远的彻底修缮吗?
李先生的车没有幸免。车顶直接凹陷,站在那儿他只能想,假如是人,后果根本不敢细想——一块高空坠落的瓷砖足以钝击成灾,连车都招架不住,更别说人。何先生的特斯拉挡风玻璃上留下一个洞,像被无形的子弹击穿,他苦笑着说这只是个“小洞”,但车内满是瓷砖粉尘。
小区居民们已习惯不时侧身避风,但事故后所有车都被拉远。警戒线下的碎片提醒着:这些老房子的外墙瓷砖工艺也许是上世纪的追求,今日反而成为悬在头上的隐忧。物业的应对很有限,每次只能找人巡查、用肉眼辨别问题,然后部分修补。但“缝缝补补”久了,业主们也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缺的永远是撬动彻底翻新的那部分巨额资金。大修需要所有业主开会达成一致,要钱,要精力,而大家都怕涨物业费,于是危险一点点积蓄在墙体之中。
法律的归责非常鲜明:物业公司承担着安保和维护的位置。民法典相关条文划定了边界——如果无法证明尽到了合理检查、修缮、告警等义务,那么无论是意外还是不可抗力,管理人就得担责。保险固然能减轻赔偿的压力,实际操作里,责任、过错、流程又是另一套繁琐的评判。律师刘健一见多了类似案件,他强调物业不能只依赖目测,日常维护还要留痕、留证,否则事故一旦发生,侵权责任往往追不脱。
这些细节在上海这样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尤为突出:楼龄超25年的小区尚未列入政策性加固计划,维修资金又靠业主众筹。一些新楼盘早已采用铝板、干挂石材等新型外立面工艺,这类材料耐候性优,且维护成本低,几乎不会发生大面积坠落。而20世纪90年代普及的瓷砖外墙,随着建筑老化、砂浆脱落,危险只会越来越大。
懂行的人说,32楼坠物的冲击力,相当于多层加速后的高速硬币,远超普通行人反应极限。修缮队伍搭吊篮抢时间,物业临时架起防护通道。业主们在小区微信群边发照片边发牢骚,更多人绕远路回家时下意识仰头,盼下次风雨能少一点裂痕。
每座城市总有这样隐蔽的故事,在墙体的老化、管理的滞后、不经意的险情中循环。有人在饭桌边谈起保险赔偿流程,有人在阳台下数着物业发出的修缮通告。但没人确切知道,下一个碎片会不会改变某个家庭的生活。楼下几辆车的玻璃还散着瓷粉,风又起时,群里的人顺手发来一句:今天有没有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