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5 02:55 点击次数:61
文|泡泡鱼
编辑|司徒夜
“老戏骨”三个字,本应该是岁月沉淀的勋章,是用无数经典铸就的口碑丰碑。
或如李雪健这般兢兢业业几十年,不断输出好作品,实力与品行并存。
或如李保田这般演技浑然天成,千人千面。
然而,当镜头扫过某些“资深演员”,却发现曾经的期待化作一声叹息。
僵硬的表情、套路化的表演,与“老戏骨”“实力派”的光环格格不入。
明明实力平平,依旧被市场追捧、媒体吹嘘。
无独有偶,下面5位正是如此!
接下来看,他们的表演究竟是如何让人如鲠在喉。
又是否会在某个深夜,为自己的“盛名”感到一丝不安?
张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提起张译的演技,观众不再追捧夸赞,而是认为“被高估了”。
《士兵突击》中那位有血有肉、真诚执着的“史今班长”,尚且历历在目。
退伍前望着天安门哽咽哭泣,装着一个兵对军营的全部眷恋。
那时,他是极具灵性的演员,表演讲究一个“润物细无声”。
如果说“史今”是“克制的巅峰”,那“陈江河”便是张译“跨度的巅峰”。
从少年时背着货郎走街串巷的野气,到中年时运筹帷幄的商人魄力,再到老年时看透世事的淡然。
他用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演活了一个浙商的奋斗史,而奖杯就是对演技最好的肯定。
可渐渐地,大量同质化角色涌现,观众开始审美疲劳,也发现他走不出“演什么都像自己”的怪圈。
《狂飙》被张颂文抢风头,《以法之名》被李光洁“秒杀”,难道没有自己的原因吗?
一个是警察,一个是检察官,背景人设截然不同,但总会让人莫名的跳戏。
在《以法之名》中小动作不断,稍显油腻。
眼神乱瞟、抿嘴、跺脚,始终一副畏畏缩缩、窝窝囊囊的样子,给人感觉很别扭。
明明是一腔正义的角色,经过他一顿大刀阔斧地改变,成了妥妥的“喜剧人”,一而再再而三,观众难免会失望。
纵使如此,依旧各类大奖拿到手软,得了个“影帝大满贯”,是否被过誉了呢?
雷佳音
有人发愁无戏可拍,有人片约不断,主打一个无缝衔接,雷佳音恰恰属于后者。
他似乎和张译陷入同一种局面,大有一种“演疲了”的节奏。
不可否认曾经辉煌过,从话剧舞台转战大荧幕,业务能力杠杠的。
《黄金大劫案》那个油滑贪财的小东北,性格色彩鲜明,是极其成功的一个角色。
雷佳音通过吊儿郎当地走路姿势,一下把“他”玩世不恭的劲儿展现出来,也直接奠定前期“演啥像啥”的基础。
自从《我的前半生》之后,观众惊讶地发现他变了,在“窝囊男人”赛道一去不复返,塑造出大量同质化角色,终究走上张译的老路。
曾几何时,大家用“含腾量”来评价喜剧片的质量。
“含雷量”这个词一出,便让雷佳音活成沈腾的反面。
从《我的前半生》到《人世间》,从《热辣滚烫》到《第二十条》,从《长安的荔枝》到姜文新片《你行!你上!》。
短短几年里,输出许多人大半辈子的作品,资源逆天。
“当超市货架上只摆一种饼干,再好吃也会腻。”
网友评价一针见血:“不是演技不好,就是烦了。”
还有的说:“雷佳音一出场,就是知道全剧谁最窝囊。”
往往真正的演技派,能在不同角色之间游刃有余,找出同类角色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看,也算是“业务不精”的表现。
不过,观众认不认可,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认可。
编剧汪海林说过:
“雷佳音的业绩一直很好,电影,电视剧,有些项目可能是运气好,但总的来说就是实力带来的机会,市场、资本和业内都认他。”
这一句话,信息量满满,但如果想要朝着老戏骨方向迈进,那必不能向流量低头。
曾黎
中戏两百年岁月,没出过这么好看的,这是保剑锋的原话。
而她口中这位美出天际的大青衣,正是曾黎。
有人说她不红,是因为太佛系,不争不抢,但也有人说,是因为实力配不上野心。
之前外界一直把关注度放在长相上,很少去评判演技,自然以为“人设稳”代表着“演技高”,实则不然!
一次又一次的“翻车”证明,演技严重被高估了。
《迎风的青春》和刘琳同台飙戏,一对比差距显而易见,谁“真戏骨”谁是“假把式”,无需多言。
曾黎美则美矣,输在不具灵性,做起大表情呆板木讷,整个人游离在剧情之外。
好像自有一套表演法则,可以在任何情境下套用,于是,有了下面一系列表情失控的画面。
用怒目圆睁、张牙舞爪的状态来展现愤怒,显然不是她这个咖位,该有的演技水平。
有时候,一张脸肿肿的,眼皮耷拉着,疲惫不堪,似乎美貌也跟着失守。
关于曾黎的演技争议,其实早就有了,只是碍于路人缘太好总被混过去。
在《星汉灿烂》中的表现,甚至与赵露思相差一大截,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从头到尾一副“爱咋咋地”的表情,看似人在这儿,其实已经睡过去了。
“萧元漪”作为武将出身的母亲,性格强势、严肃,对女儿“程少商”严苛且不善表达爱意。
可谁又告诉她,“不善言辞”代表着“呆若木鸡”?
不善言辞是真的,重点在于那份克制、隐忍,而非“麻木不仁”。
只有严厉没有温度,或许是对这一角色“最好的评价”。
黄磊
年纪大了并不代表演技好了,黄磊的“翻车”其实远在意料之中。
刚出道那会儿,吃到颜值红利,在各类书生角色间如鱼得水,自带的忧郁气质是让人移不开眼的存在。
年纪轻轻当老师,为演员输送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包括但不限于海清、温峥嵘等人。
何况还是专业表演老师,更让外界对他的实力派身份深信不疑。
没料到的是,事业起点竟成事业巅峰,往后许多年里,都没能超越曾经的自己。
急于求成,一边在综艺玩乐,赚快钱,一边在婆婆妈妈的家庭剧充当“碎嘴子代表”。
到头来两手空空,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迎来一个个“演技翻车名场面”。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那部《县委大院》。
皱眉、抿嘴,故作深沉,习惯性眨眼睛,除了形象上与体制内领导有几分相似,找不出什么亮点。
吕青山作为光明县的 “一把手” 县委书记,需要承载基层主官的多重特质。
既有面对上级的政治觉悟,又有处理群众矛盾的务实与韧性,既需展现“主心骨”的权威感,又要有对下属的包容与引导,核心在于“厚重感”。
最重要的一点,恰恰被黄磊抛之脑后,最后呈现出的是轻浮随便的“地方小官”,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差别。
可谁又能说,走到这一步,不是在舒适圈过久停留的遗憾呢?
赵雅芝
人们只记得她的美貌,却忘了“演技输出配不上国民名气”。
赵雅芝当初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有多么惊艳,后来的事业就有多么落寞。
说到底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差那么一口气。
尤其在《上阳赋》中的表演,用“一言难尽”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那姿态,那腔调,仍旧停留在多年白娘子时期,一抬手就像要施法,一开口就仿佛要唱戏。
念台词时摇头晃脑,肢体动作过多,且每到一个情绪点或台词重音,脑袋就会猛烈颤动一下。
和章子怡的对手戏中,还被指全程睁不开眼,表情管理不到位,宛如“仿真人”,可谓是“漏洞百出”。
在演技这一点上,王晶对她的评价异常精准:“几十年都这样,演什么都有人看。”
但“一个角色吃一辈子”,未免有些对不住“演员赵雅芝”这个标签?
结语:
真正的好演技,从来不是 “一招鲜吃遍天”,而是能根据角色需求 “打碎自己,重塑形象”。
对于演员而言,突破舒适区、深耕演技,才是跨越 “流量” 与 “实力”鸿沟的关键。
毕竟,天赋不足可以靠努力弥补,但躺在功劳簿上吃情怀老本,终将被观众抛弃,你们说呢?
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