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5 15:51 点击次数:105
国民党里能打胜仗的猛将真不少,就说蒋介石那一伙,就有“五虎大将”和“八大勇士”的说法。在地方上,西北的“二马”也是以勇猛出名,阎锡山也算得上是个地头蛇,四川的刘湘、山东的韩复榘,都是各自地盘上能打能拼的实力人物。
聊到民国那些事儿,新桂系绝对是个重要角色,他们在西南那片地方风光了二十多年。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头头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那可是顶梁柱。后来,李宗仁看明白了形势,1965年回了大陆,也算是回了家。黄绍竑呢,在国民党内部斗来斗去斗累了,心灰意冷之下,直接离了桂系,投了蒋介石。到了1949年,他还当过国民党的北平和谈代表,可惜谈判没谈拢,他就去了香港。再后来,他还作为政协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协会议。
白崇禧,人称健生,在国民党里那可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也是新桂系的头号人物。广西这地儿,地方大但人不多,山多岭广,老百姓性格刚烈。到处都是山,山里有洞,洞里常常藏着土匪。以前的广西军阀陆荣廷,就是从土匪起家,后来被招安,成了个大人物。陆荣廷和沈鸿英两人在广西称霸了好久,但最后还是被新桂系给拆台了。新桂系崛起那会儿,白崇禧这个年轻人特别亮眼。他亲自去找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带到了广西,还拉上李宗仁、黄绍竑,再联合唐生智,用各种巧妙战术,东奔西跑,打了好多突袭战,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新桂系的根基给打牢了。因为这,白崇禧还得了个“小诸葛”的外号。
北伐那会儿,白崇禧是蒋介石总司令的参谋长,他直接跑到前线去,带着队伍把北洋军阀孙传芳给打趴下了,然后又把吴佩孚带头的“五省直鲁联军”给干垮了。之后,他又火速发兵,救了被张学良围住的阎锡山,一路打到了平津那边。蒋介石一看白崇禧这么能打,北伐一结束,就给他升了官,变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白崇禧管的第七军,大家也叫它“钢军”,厉害得很。从那时候起,白崇禧的名声就跟“蒋、冯、阎、李”他们一样大了,要知道,那时候他才33岁呢!
全面抗战一开始,李宗仁和白崇禧带着桂系部队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战斗中。那时候,要说谁打得最拼,八路军、桂系、川系肯定是排前头的,其他那些军阀部队心里多少都有点小九九。白崇禧,他是国民革命军的副参谋总长,大型会战他几乎场场都参与指挥,像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还有三次长沙会战,台儿庄胜利、昆仑关大胜,背后都有他的功劳。抗日这场大战,白崇禧算是给国家立了大功,没白穿这身军装。可后来,西南那边指挥上出了问题,昆仑关一战先赢后输,蒋介石一看,就把白崇禧管的桂林行营给撤了,他这四大战区的主任也当不成了,只好回南京继续干参谋的老本行。
抗战打赢了之后,国民政府在1945年后半截,因为白崇禧打仗有功,就提拔他做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级上将。到了第二年,又让他当上了国民政府国防部长。虽说白崇禧当上了国防部长,可蒋介石心里头一直记着,自己两次下台都有白崇禧的一份“功劳”,所以国防部的真权力,还是掌握在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陈诚那儿。
全面内战打响后,蒋介石一边忙着对付共产党,一边还得防着桂系那帮人趁火打劫,毕竟他们在抗战里实力恢复了不少。于是,他就把国防部长白崇禧晾在南京,给了他个空头衔养着,没啥实权。刘邓大军千里迢迢挺进大别山,蒋介石这下急了,赶忙弄了个“华中剿共指挥部”,想让白崇禧当司令长官。可白崇禧有自己的主意,他坚持认为“守江就得守淮”,得把长江南岸的指挥大权攥在手里。但蒋介石不这么想,他要在武汉和徐州设两个“剿总”,想让白崇禧去武汉当司令,徐州那边则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刘峙。白崇禧一听,干脆不干了,直接扔下摊子跑到上海玩去了。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局势紧张,蒋介石派黄绍竑去邀请白崇禧到武汉走马上任。黄绍竑真不是吃素的,他对白崇禧动之以情:你在南京当个国防部长,有名无实,跟被关在笼子里没啥两样。但到了武汉,你就能手握实权,管一部分军队,还有自己的地盘。再跟副总统李宗仁联手,那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白崇禧突然想通了,他在武汉下足了功夫布局。大别山里的刘邓大军,被白崇禧那四十万大军围得团团转,应对起来越来越吃力,行动也愈发不便。白崇禧稳稳地抓牢了原桂系和中央军的三十万人马,这下子,他有了跟蒋介石较劲的资本。
淮海大战一打响,蒋介石急着想解徐州的围,就让白崇禧从武汉那边调二十万大军来帮忙。可白崇禧硬是不干,说啥也不从武汉“剿总”调人,气得蒋介石直接挂了电话,骂白崇禧是国家的罪人。白崇禧为了应付,最后只派了十万大军去徐州,还把蒋介石的亲信张淦兵团给扣下了,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精兵强将都差不多打光了,白崇禧的武汉“剿总”就成了国民党的顶梁柱。白崇禧和李宗仁一合计,提出了南北和谈,硬是把蒋介石给挤兑下台了。蒋介石一看,国民党剩下的半壁江山还得靠桂系撑着,没办法,只好第三次宣布下台,让“李代总统”出来唱戏。
白崇禧跟李宗仁聊议和时,说了个“议和备战,备战议和”,明摆着“议和”就是障眼法,他真正的打算是用手里的江南十万大军跟共产党对着干。解放军过了长江后,衡宝战役刚开始,白崇禧撤退时竟然整出个“青树坪大捷”,让我们一个师没了战斗力,这在国民党将领里可算是少有了。但国民党的统治就像是夕阳下的花儿,眼看就要凋谢,这么个小胜仗根本救不了他们灭亡的命运,最后他们还是得跑到台湾,给蒋介石集团陪葬。
白崇禧在国民党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高手。要讲国民党里有谁能称得上是战略、军事方面的高手,从懂理论到能实战,白崇禧要是自认第二,那还真没人敢争第一。他在抗日战争时琢磨出来的战术,像“拿地方来拖时间”、“六点抗战法子”、“大家一起来抗战”、“抗战要打长久战”还有“积小胜为大胜”,蒋介石都听了他的。有的想法,跟毛主席的抗战思路还挺像。所以说,白崇禧的军事本事,那可是真的不简单。
在李宗仁和蒋介石都力挺孙科竞选副总统的那场较量里,白崇禧给李宗仁出了个主意,让他先退一步,然后再大张旗鼓地参选,结果李宗仁真的赢了。这事儿说明,白崇禧在政治上也挺有头脑,相当精明。
但国民党已经日落西山时,桂系和蒋介石虽然表面上有关联,实际上却各怀心思。桂系头头白崇禧,一辈子都在“反蒋又拥蒋”,还三次硬是把蒋介石给挤下台。毛主席还特地让人带话,说只要白将军愿意回到人民这边,还能继续带兵,甚至能管一个兵团。可白崇禧就是铁了心跟共产党对着干。虽说李宗仁和白崇禧已经各走各的路,就连以前桂系的“三杰”之一黄绍竑,作为白崇禧的老朋友,也劝他别去台湾。但白崇禧还是上了蒋介石的当,跑到台湾去当了个“国防部长”。结果呢,最后落得个被蒋介石过河拆桥的下场,晚年时被监视、抄家,连怎么死的都成了谜。这真的是“一世聪明,一时糊涂”,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白崇禧是抗日时期的领导者和杰出将领,他在抗日战争里立下的功劳,会长久地被记录在咱中华民族的历史里头。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时间就像这河水,一去不复返啊!”
历史的功过是非,终究是由老百姓来评判的。